2025年4月5日

不是不夠好,是你還在前往更好的路上

在這個總是被標準與比較包圍的時代,我們太容易懷疑自己是否足夠好。是不是太慢了?是不是落後了?是不是別人早就抵達了我還在努力的地方?但其實,正如那句溫柔卻堅定的提醒:「不是不夠好,是你還在前往更好的路上。」

而且,在人生的某些時刻,我們總會懷疑自己是不是不夠好。面對成長的壓力、人際關係的挫折或社會的標準,我們不免產生不安與自我否定。然而,「不是不夠好,是你還在前往更好的路上」這句話也提醒我們:你不是停滯不前,而是正在經歷蛻變。許多書籍中,我們都能找到這樣的理解與支持。

蔡宜芳在《你這麼努力,為什麼還是覺得自己不夠好?》一書,誠實地揭露這樣的心聲。她談到自己在達成目標之後,從來沒有真正滿足過,反而陷入了永無止盡的「下一個挑戰」。那種「怎麼做都不夠」的焦慮,正是很多現代人共同的心理狀態。然而,她也透過心理諮商與生活實踐,找到了答案 — — 學會說「我已經夠好了」,是一種珍貴的覺醒。

這本書深入剖析現代人對自我價值的焦慮與懷疑。她提醒我們,從小到大內化而來的「不夠好」信念,其實只是過度努力和過度自我要求的結果。當我們學會理解自己的情緒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,才能真正釋放內在的焦慮,開始欣賞「現在的自己」。 博客來

這樣的自我接納,也在角子的作品《你不是失敗,你是值得更好的》再次被強調。她用一篇篇真實的感情故事,提醒讀者:即使遭遇情感挫折,也不是「不夠好」,而是「值得更好」。不是要你變得更完美,而是要你相信 — — 你本來就值得被好好對待。這份溫柔而堅定的力量,是許多人在低谷時最需要的安慰。

這樣的看法,說出許多人心中的話。她透過感情與人生故事,傳達一個核心概念:有些離開,是人生讓你去找回自己;有些挫折,是為了推你走向真正屬於你的未來。這並不是一種粉飾的樂觀,而是一種溫柔但堅定的相信 — — 你,值得更好。 博客來

但我們是否又常常因為「不想讓人失望」,而逼迫自己過度努力?郝慧川在《今日宜(不)努力》一書提供另一個角度。他不談如何更拚命,而是鼓勵你練習「不努力」的勇氣。在成長的旅途中,暫停不是倒退,而是對自己節奏的尊重。他說得好:「不想努力時,你還是值得被愛。」

他進一步提醒我們:「你可以選擇慢一點、緩一點,不代表你不夠好。」有時我們太被「成功」與「努力至上」綁架,忘了內心真正的聲音。他告訴我們,勇敢地讓自己「不努力」一天,其實更需要力量,因為這代表你開始相信自己,開始尊重自己的節奏。 博客來

同樣地,在Amazon.com上架的熱銷書籍《もしかして、適応障害?》中,松村亞里(Ari Matsumura)則從女性的角色切入,陪伴那些在家庭與自我之間失衡的媽媽們。她提出14堂溫柔實用且充滿正能量的心理練習課程,幫助人們重新認識自己的價值,找回「不為別人好、只為自己活」的勇氣。她的話彷彿在說:「你的好,不是因為你為誰犧牲了什麼,而是因為你就是你。」這樣的自我肯定與自我修復,引導讀者重新找回內在的力量,不再用外界標準定義自我,而是真正地「看見自己」。 亞馬遜

而當你已經在這條路上,怎麼持續下去呢?《Dopamine Nation: Finding Balance in the Age of Indulgence》以心理神經學的角度,教我們如何在短時間內鍛鍊自己的心智與情緒調節力,而提供非常實用的答案。作者安娜.蘭布克(Anna Lembke)醫師介紹一種簡短卻高效的心智鍛鍊方法,許多奧運選手與高績效人士都在使用。她以這些人的實例說明:與其一次跨越人生長河,不如每天穩穩踩出一小步,因為「持續前行」本身就是一種實力。她指出,成功不是天賦的累積,而是「專注當下、持續微調」的成果。這讓我們明白,就算此刻看不到終點,也可以相信,每一個用心走過的步伐,都算數。 亞馬遜

這幾本書或溫柔、或堅定、或理性,從不同的角度回應了我們內心共同的疑問:「我真的夠好嗎?」它們一同告訴我們:你正在經歷的,不是失敗,而是成長;不是不夠好,而是還沒到達那個更好的你。人生的價值不在於走多快、做多少,而是你是否在通往真正屬於你的、更好的那條路上。你不是不夠好,而是在前往更好自己的路上。你不是落後,只是剛好還在轉彎的地方。

所以別急,別放棄。你還在前往更好的路上,而這條路,就是值得走的答案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